近日,我院为一例患有罕见“先天性冠状动脉-右心室瘘”患者成功实施微创介入封堵术,多位专家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手术圆满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今日出院。
包医一附院党委书记石继海表示,如此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取得了成功,为包头市填补了空白,再次体现了我院多学科团队相互协作、联合攻关的优势。
今年45岁的王晓东(化名),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一直身体状况良好,但1年来反复在劳动时出现胸闷,开始时休息几分钟就没什么感觉了。最近两个月来,症状一天天开始加重,难受起来能持续两三天,于是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我院就诊。我院心内科三病区主任裴汉军教授对王晓东进行了细致的查体,发现心脏有明显的杂音,随即安排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心脏彩超检查。经心脏彩超检查发现,该患者患有罕见的先天性巨大冠状动脉瘘,已经导致心脏扩大和肺动脉压显著增高。造影结果明确为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这是一种少见的解剖畸形,主要由于胎儿心血管系统发育时期局部心肌发育停止,造成心肌肌小梁间的窦状间隙无法退化,从而形成冠状动脉瘘。大多数患者平时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常常在导管检查,如冠脉造影时被偶然发现。但如果冠状动脉瘘左向右分流量大,可导致“窃血综合征”,患者会有类似心绞痛样的症状。该病最大的并发症为心力衰竭,大约3/4的患者在40至50岁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感染性心内膜炎也是严重并发症之一,而且年龄越大,风险越高。此外,还有瘘管动脉瘤破裂,心包血肿、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因此,对于分流量大、听诊有明显杂音、出现症状的冠状动脉瘘患者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经过缜密的准备工作,裴汉军教授组织了全科专家讨论,并启动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阜外医院远程会诊,最终认为这种冠状动脉瘘适合微创的介入封堵术治疗,可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伞对瘘管实施封堵。尽管手术原理与其他先心病封堵术相似,但由于这种冠状动脉瘘走行迂曲、管壁极薄,与冠状动脉共同起源,给手术加大了风险和难度,稍有不慎极易造成血管穿孔和心脏破裂,而危及生命。术中,造影还发现,在瘘管进入右心室处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血栓,如同一只“拦路虎”,使得手术变得更加艰险,因为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造成严重的栓塞,而且是血栓的位置与封堵部位紧紧相邻,妨碍封堵伞的定位和充分展开。裴汉军教授团队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历经多次失败后,终于将封堵伞牢牢固定在理想的位置,不但将瘘管堵的严严实实,而且避开了血栓,患者术后感觉良好,心脏杂音消失,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裴汉军教授介绍,传统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冠状动脉瘘为瘘管结扎,由于瘘管解剖结构迂曲、复杂,常常令外科医生“无从下手”。近年来,国内随着材料的不断改进和介入技术的提高,介入封堵手术“四两拨千斤”,不开胸、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使越来越多的复杂冠状动脉瘘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康复后的王晓东百感交集,没出过远门的他一想到去北京手术就愁眉不展,人生地不熟、经济负担重不说,排队手术不知道要等多久,三个孩子眼看就要开学了,都需要人照料。“包医一附院不但及时治好了我的病,而且让我不用担心看病难、看病贵,衷心感谢包医一附院给我第二次生命的热心医护人员!”
手术的成功得益于心内科、超声诊断科、医学影像科强强联合,发扬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得益于北京阜外医院专家的亲临指导。导管室同仁也为手术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再次攻克难关,裴汉军教授在感谢超声诊断科、医学影像科等兄弟科室倾力相助、心内科团队辛勤付出的同时,再次感谢自己的母校——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一如既往的鼎力支持,此次手术得到了阜外医院结构心脏病专家徐亮教授的亲临指导,使得手术进展顺利,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再次让包头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有了母校的支持,使我信心倍增,愿我们携起手来,再创佳绩、再立新功,共同努力为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裴汉军教授激动的讲到。
来源:心内科三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