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热门诊一线“换防”下来已有数日,尚处于“居家隔离”状态中的胡忆玲仍然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科里的工作,谈起与全科人员携手奋战在发热门诊一线的日日夜夜,胡忆玲感慨万千:关键时刻,“娘子军”们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医护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也在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胡忆玲是包医一附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记者连线她时,她已经从发热门诊一线“换防”下来,温柔的女声有些沙哑,听起来有些疲累。“最近太忙了,从1月26日开始,我就没睡过一个完整觉,心理压力太大了!”1月26日是胡忆玲临危受命、全面主持科室工作的日子。其实在此前,从1月21日起,医院已经高度重视发热门诊的工作,胡忆玲所在的感染疾病科全科进入应急状态,年前没休息一天。1月23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紧张,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开始增多,感染疾病科腾出所有病房,专门收治疑似留观患者。
1月24日大年三十,胡忆玲和巴德玛其其格医生一起出门诊,当天患者较多,她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才回家匆匆和一直等她的家人吃了年夜饭。而巴德玛其其格医生,白班加夜班,连续干了36小时。胡忆玲说,从1月25日晚10点,一直到2月3日“撤防”,她再没回过一次家。
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特别是从外地回来的,大多情绪比较紧张,医护人员们不仅要询问病史、做相关检查、出具治疗建议和方案,还要疏导好患者的情绪。胡忆玲坦言,在发热患者的筛查、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面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确保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短短几天,胡忆玲瘦了8斤。

▲大年三十,巴德玛其其格医生和护士包杰在门诊值班。
说起科里的同事,胡忆玲几番动容。
苏日嘎、苏日古嘎都是包医一附院感染疾病科医生,都值守在发热门诊一线,她们也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苏日嘎是一名在感染疾病一线工作了13年的“老兵”,经历过2008年手足口病、2009年甲流等相关工作和近期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1月21日起,包医一附院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每日递增,夜班下午6点到凌晨4点,苏日嘎持续接诊26人次,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能上卫生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工作上的辛苦她能坦然面对,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分开那么久她难舍心中牵挂。
1月26日大年初二,医院提前结束休假全员上班,那时,苏日嘎已经在发热门诊一线连续工作了6天,她发朋友圈:“6天没见到宝贝了,想你们!”
“我和苏日嘎大夫住同一间宿舍,晚上有时能看到她和她爱人视频,心里特别难受。”胡忆玲告诉记者,苏日嘎医生有两个孩子,大女儿8岁,儿子刚过1岁,还在哺乳期,每次苏日嘎和爱人视频时,都会把头偏向一边,因为儿子一看到她的脸就会哭闹不止。

▲苏日古嘎的老公给她发来暖心拜年微信,让她放心。
看照片,苏日古嘎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医生,两个孩子的幸福妈妈,女儿6岁,儿子刚刚1岁半。
“老婆,你辛苦了,我理解你,家里你放心,你安心上班就好,我们都支持你啊,新年快乐,爱你老婆!”大年初一,苏日古嘎的丈夫给她发来了暖心的拜年微信,读到这条微信,苏日古嘎内心难安:两个孩子都还小,家里没有老人帮忙,丈夫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太难了!“老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还经常鼓励我,我特别感谢我的家人。”苏日古嘎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医护人员,工作虽然辛苦,但没啥特别的故事,她唯一想说的,就是感谢老公,感谢家人。
张撷华是河北省沧州人,来包医一附院工作已经7年。2019年,张撷华考取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博士研究生,人虽然在天津上学,心却牵挂着科室里的姐妹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撷华尽快结束了学校和实验室的考核,主动向科室主任请缨分担工作,希望自己的加入,能让科里的姐妹们轻松一点儿,能多那么一点点时间喝个水、休息一下。
张撷华是科里与确诊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生。“与确诊患者接触,我心里也害怕,可是当我看到全科室都在为这场战役不眠不休,全院医护人员都在支援我们,我更是义不容辞。”张撷华说。
张撷华的孩子只有4岁,爱人是包头市蒙中医院急诊科医生,四班倒,两人都在临床一线工作,孩子只能交给70多岁的爷爷带。大年初一,孩子的爷爷向张撷华和孩子爸爸说:“现在是特殊时期,从今天开始,我们不说再见,说‘平安’。”

贺春霞是感染疾病科护士。年前,贺春霞因病休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休假中的贺春霞时刻牵挂着科里的姐妹们。大年初三,她趁着返院做彩超复诊的机会回到科里,当她看到科里的姐妹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忙碌情形时,毅然决然提前返岗。忙碌的工作、未愈的身体、加上整天没喝上一口水,上班第二天,贺春霞身体就不舒服。就在贺春霞返岗的第三天,她爱人打来电话说,他们13岁的儿子因病入院。
“得知儿子病得挺重,当时我就哭了一鼻子,离得那么近,我却没办法去看他。”贺春霞所在的发热门诊是医院西南方的一幢独立三层小楼,与儿子住院的儿科病房相距很近,“下班回生活区,正好要经过儿科病房楼下,老公就约我下班时在楼下停一停,儿子要和我‘见个面’。”贺春霞回忆说,那天她忙完工作后,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天已然黑透,回生活区的路上,抬眼望儿子的病房,已然熄了灯。
直到第二天晚上7点多,贺春霞才抽空和儿子“见了面”。“我跑到儿科病房对面的护办室给我老公打电话,让儿子向对面看,我就这样通着电话,和儿子招了招手。”贺春霞说,直到她“换防”从一线撤离,儿子还在住院,因为未解除隔离,她已经半个多月没见儿子了,心里特别牵挂。
50多岁、身体不好却主动请战上前线的老医生魏群,用生动的笔触写下了“战地日记”:大年三十准备回老家的巴德玛大夫直接返岗工作,连续工作36小时;好多年没回家的护士刘燕好不容易买到回东北老家的票,疫情来临转身退票;规培生张冀身为“编外人员”,却主动请缨率先加入“娘子军”奋战在一线,他的孩子刚刚出生15天!17年前,我爸爸就是在非典一线战斗的军医,现在是我的战斗时刻!
7名医生,12名护士,记者无法一一讲述他们的故事,就像魏群在自己的“战地日记”中所说:穿上这件白衣,就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医生,不是天使,只是职责所在。我们都不想做英雄,只想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早日结束这场疫情,让我们胜利相聚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