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领导干部,也不是党员,我就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大灾大难面前,冲锋向前,我义不容辞,我就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阻击疫情贡献一点力量。”谈起自己的战疫支援工作,我院营养科“老护士”郭丹不止一次这样说道。
郭丹老师是我院众多预检分诊“守门人”中普通而平凡的一员。疫情初期,在得知医院预检分诊人员紧缺的时候她主动报名作为志愿者加入了预检分诊组。预检分诊需要提前到岗,因为家住东河离单位较远,那时公交也因疫情暂停运营,为了不耽误工作,郭丹老师从支援的第一天起就选择吃住在医院。餐馆关闭,没有外卖,她就吃同事带来的饭菜,要不就是面包、方便面凑合一口,晚上累了就在办公室支起一张行军床和衣而睡,这一坚持就是两个月。虽说是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平时身体也不太好,但是她没有一句怨言,没有向医院提起过自己的困难,每天带着熬好的中药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她说:“以前对预检分诊工作没有过多的了解,加入这支队伍以后,我才知道她们太不容易了,她们当中很多都是年轻人,岁数不大,家里的孩子也都小,有的还在哺乳期,可是疫情来了,谁都没有退缩,谁都没有掉队,各自克服困难,坚守岗位。”

其实在疫情防控中,预检分诊工作虽不起眼,但却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众多的来院人员中,预检分诊人员需要仔细甄别、筛查出发热患者或有潜在感染风险的人,就好比敌人在暗,我在明,她们承受的压力和风险丝毫不比前线的医护人员少。
由于医院就诊人数较多,对每一个进入的人员,预检分诊都要对其进行体温测量,询问病史和旅居史。细心的她把同事们、战友们的辛苦都看在眼里。她悄悄地拿出2万元交到了门诊部主任段利手中,她说:“预检分诊的姐妹们太辛苦了,我想出点钱咱们买一台远红外测温仪,钱不够,我再想办法凑。”考虑到郭丹老师的家庭情况,段主任并未留下这笔捐款,段主任说:“设备的事我来想办法协调,你照顾好自己。”没想到过了几天,郭丹老师又掏出3000元非要段主任替她捐给医院,她说:“不能像一线的医护人员为阻击疫情做贡献,国家有困难,我就奉献点心意吧,咱们大家伙一起渡难关。医院发给我个人的工作补助您也一块替我捐了吧!”话虽朴实,情谊真切。考虑到分诊人员的辛苦,医院最终并未收下郭丹老师的捐款,但这份沉甸甸的心意早已令我们感动不已。其实这也不是郭丹老师第一次以个人名义捐款,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就向红十字会捐款一万元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心意,日常资助贫困大学生、帮扶助困都她能看到的爱心善举,她说:“其实这没什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每一个人都会选择这样做。”
疫情当下,当问到郭老师觉得最大的幸福是什么的时候,她笑着说:“能坐下休息一分钟就觉得挺幸福的。”这是大实话,在预检分诊点,除了中午休息,往往一站就是一天,还要不停的询问、记录。一天下来,嗓子是哑的,腿和脚都是肿的,累到吃着饭都能睡着。平时没有高血压的她,在高度紧张的情绪影响下血压也升高了,这对于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身边的同事也都劝她不要逞强坚持,可她却说:“特殊时期,用人之际,我不想当逃兵半途而废!我休息两天吃点药,没问题!我要和其他人一样一直站到最后,直至疫情结束。”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情况下,郭丹老师还真就坚持下来了,不仅如此,她再次向医院主动报名申请去发热门诊支援,她说:“其实身体累点不算什么,但有时患者不理解不配合分检工作,嫌繁琐耽误其时间,对我们骂骂咧咧、推推搡搡,我们也有委屈也有眼泪,但为了肩上的这点职责,我们能抗!还有的患者因为出于对疫情的恐惧,害怕被隔离,很多就诊者往往隐瞒发热史,或者吃着退烧药再来医院就诊,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但在预检分诊工作的这段经历让我练就了‘火眼金睛’,我可以分辨出哪些人对我们有所隐瞒,所以我能胜任这份工作。”
在与郭丹老师的交谈中,她谈起更多的是她的老“战友”们,离退休人员管理科宋月红、总务科李伟、高峰……他们和郭丹老师一样,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只要疫情需要、只要医院需要,他们依然主动申请支援,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名利之心,在他们力所能及的岗位上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他们只有一个心愿,为抗疫竭尽全力,不惜一切!她打趣的说:“我们自封战‘疫’四老,都是快退休的人了,不为别的,就是出于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本能,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我想这就是平凡人的英雄本色吧,在他们,在一个个为阻击疫情默默奉献的“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平凡又不“平凡”,他们是点点星光,终将汇聚成璀璨星河,于黑暗中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