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导专家:刘丹
包医一附院神经内科三病区、康复科主任,硕士学位,主任医师、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很多人都知道,除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熬夜等危险因素外,寒冷、忽冷忽热或者昼夜温差大的急剧天气变化也会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容易造成血压忽高忽低,甚至导致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殊不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乃至疫情平稳后的温暖春季和炎炎夏日,同样有不少脑卒中患者。日前,包医一附院神经内科三病区、康复科主任刘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了这段时间以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并指出,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预后将有极大帮助,而包医一附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以“康复优势”吸引了不少脑卒中患者在这里治疗、康复。
大型康复治疗室内,许多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
“光吃不动”脑血管病高发
“过年后我胖了四五斤”、“四五斤算啥,我胖了10多斤”……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平稳后,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和学校复学,大家见面后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抱怨。
如果仅仅是“长了几斤肉”,还不算啥,但是如果因之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就值得关注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部分市民“窝”在家里,外出少了、运动少了,反而“造就”了一批“厨师和美食家”——于是,在光吃不动的生活模式下,血糖、血脂、血压包括血尿酸,“三高”“四高”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像血糖、血压开始增高,很多人感觉不到身体不适,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这些潜在风险加上一些诱发因素,就容易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刘丹介绍说,新冠肺炎病情形势平稳、医院正常开诊后,神经内科三病区3月份和4月份门诊和病房的患者特别多,这明显与疫情期间人们吃得多、动得少有关。“我遇到一个患者,他今年40多岁,前段日子眼睛忽然看不清楚了,去眼科检查发现眼底有血管堵塞,再一查空腹血糖高达14.9,而他去年冬天体检时血糖还很正常,短短四五个月就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刘丹说,这种情况并不鲜见,疫情期间“光吃不动”模式下新增的“三高”“四高”人群还真不少,而这些都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情绪紧张、焦虑不安,随之睡眠出现障碍。“睡眠不好、情绪紧张也容易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剧烈波动。”刘丹介绍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最紧张的2月份,即使包医一附院是新冠肺炎确诊重症患者的定点救治医院,依然有不少老年患者坚持要来住院治疗,其中不少是因为情绪紧张导致的各种问题。
刘丹提醒,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有没有“三高”“四高”,市民都应定期监测自己的血压、血糖,包括血脂和血尿酸指标。“有条件的可以在家监测,没有条件的可以定期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医院检测,此外,还要坚持适当的运动,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刘丹指出,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除了一级预防中常规需要注意的问题外,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干预、控制基础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发生脑血管事件,比如出现言语不清、流口水、嘴歪眼斜、一侧肢体无力等典型的脑卒中症状,应立即拨打“120”送医,“脑卒中有它治疗的时间窗,比如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在发病4.5小时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以及随后相关治疗的跟进,对预后非常有益。

康复治疗帮他站了起来
张先生在康复师翟宇航的帮助下做着康复训练。
5月25日上午,家住北沙梁的张先生在神经内科三病区康复医学科康复师翟宇航的帮助下做着康复训练。去年1月28日,张先生在达茂旗出车祸导致脑出血以及额叶、顶叶损伤,虽经急性期的紧急救治并赴京治疗,但还是造成了右侧肢体偏瘫的严重后遗症。“2019年8月20日患者开始来我们这儿做康复训练时,上肢肌力为0级,下肢肌力只有2级,坐位平衡1级,刚刚能坐住,站立平衡也是1级。”翟宇航说,当时他为张先生进行肩关节的稳定性训练、上肢的助力训练、提高躯干稳定性的躯干核心训练,以及下肢的助力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由坐到站的下肢姿势张力诱发、重心转移等训练,现在张先生已经能拄着单拐在室内独立行走了。
“我们去年做了4个月的康复治疗,今年疫情结束后过来2个月了,现在恢复得挺好,特别感谢康复科的医护人员。”张先生的爱人说,张先生去年出事后半边身子没有任何感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上厕所都要人抱着去,现在能在家人的陪护下拄着拐杖独立行走,恢复了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她照顾起来也轻松多了。
记者在康复科大型康复治疗室内看到,不少患者在康复师和家人的陪伴下正在做康复训练,大厅里,各种康复训练器械一应俱全。“这是去年引进的步态分析+训练的综合系统,患者在上面行走,电脑可以分析出患者步态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它的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改善步态。”康复师张树一一介绍着大厅里的器械。
在大厅另一边的诊疗区,肌骨超声检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冲击波治疗……包括针灸、小儿推拿等中医传统疗法诊室里,也有不少患者正在接受治疗。“这位老人79岁了,去年老伴去世后情绪特别差,陷入抑郁状态,日夜颠倒,晚上的睡眠也不好,住院后做了一个疗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状态调整得不错,出院后又做了一个疗程。”康复治疗师贺利红一边为患者上机,一边向记者介绍说,前几天恰逢老伴忌日,老人的状态又开始变差,情绪低落、浑身发抖、失眠严重,家人又送老人来住院,治疗第二天眩晕的症状消失了,第三天就不抖了。“患者刚来的时候还有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语言功能也有问题,不能很好地配合我们治疗,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提升了我们的康复治疗效果。”贺利红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通过磁刺激改善脑组织的电活动,适合脑卒中后失语、偏盲、运动障碍等康复,慢性失眠、焦虑症、抑郁症、肌张力障碍、抽动症帕金森病、慢性疼痛、不宁腿综合征等很多疾病的康复治疗。
“近两年来医院为科室购进了很多大型康复设备,开展了各种康复治疗,比如适用于偏瘫、截瘫、骨科疾患等的运动康复疗法;适用于脑卒中及外伤所致的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手肿、挛缩等的作业疗法训练;以及吞咽障碍治疗、言语康复治疗等等。”刘丹介绍说,神经内科三病区、康复科是集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于一体的科室,有两组团队,科室不仅能开展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内溶栓治疗、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眩晕手法复位治疗、神经心理及认知障碍的诊断及治疗等脑血管疾病的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工作,还将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与介入纳入临床诊疗,帮助患者掌握床上正确体位、床上运动、坐起训练等,掌握各个阶段训练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同时改善了预后,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重返家庭、重返社会打好了基础。
“相关指南要求,脑血管疾病病情稳定后48小时内就可以介入康复治疗。”刘丹表示,脑血管病发生以后,越早介入康复治疗,预后越好、后遗症越少,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经过科室康复治疗师的评估后,只要没有明显的心衰、肾衰、严重感染、骨质疏松等问题,就可以尽早开始康复训练了,“脑卒中患者大多不能行动,我们科的优势就是在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尽早开展床旁康复治疗,特别是将现代康复与中医传统康复完美结合,辨证施治,由内到外整体改善患者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神经内科三病区、康复科
神经内科三病区、康复科是包头市神经内科重点学科,集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科室,为“国家教育部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神经内科医生8人、中医康复医生7人、康复治疗师4人,其中教授1人、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博士1人、硕士8人),科室主任刘丹为草原英才、内蒙古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自治区321高层次人才、鹿城英才、包头市名医、硕士生导师,具有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丰富、诊疗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人才队伍。
科室包括门诊(神经内科和康复针灸门诊)、病区。设有重症监护室、健康教育室、大型康复治疗室(1000平方米)、小儿推拿室、神经心理治疗室、语言训练室及进行各种手术操作的处置室、神经科实验室等功能单元。目前已开展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脑血管病介入诊治、神经康复治疗、神经心理和语言、认知障碍诊治、小儿推拿等新技术、新业务。擅长脑梗死、脑出血、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脑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癫痫、痴呆、焦虑、抑郁、脊髓炎、面瘫、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神经系统变性病、颈、腰椎及各种骨关节病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同时,科室拥有实力雄厚的康复团队,功能全面的康复治疗设备(颈腰椎牵引床、红外线治疗仪、抗痉挛治疗仪、吞咽障碍治疗仪、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智能中药熏蒸机、脑电仿生电刺激仪、磁振热治疗仪、直流电治疗仪、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药物中频导入治疗仪、电动站立床等),能开展康复功能评定、偏瘫、截瘫和骨关节病、各种慢性疼痛的运动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和吞咽障碍治疗(ST)、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穴位注射、小针刀等)、物理治疗(如中频、红外线、超声波、短波、低频、药物熏蒸及导入)等康复治疗技术。近年不断引进进口的高精尖设备包括冲击波治疗仪、数字监控跑步系统、脉冲枪、数字 OT 评估与训练系统、悬吊系统、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仪、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汉语失语症评估和诊疗系统、微波治疗仪、RT300 四肢联动训练系统等康复仪器,开展了各项康复治疗新技术,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