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被称为心血管病的“最后战场”,是复杂的临床综合症,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炎等都会引发心衰。数据显示,心衰的发病率在0.9%左右,5年死亡率高达50%。以往心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反复住院,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明确心衰治疗和预防的最佳方案,对于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最终转归至关重要。
近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衰中心正式通过国家认证,以“规范心衰的诊治,让每一位心衰患者均能接受到最恰当的治疗,最大限度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为目标,开展一系列工作。
严谨求实 一次性通过国家认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随之提升。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致死率高、住院率高、治疗难度高。而面对这群最需要长期关注的患者,包医一附院给出了自己的专业化方案——建设国家级心衰中心。

中国心衰中心专家对包医一附院心衰中心进行现场核查
11月29日,据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衰中心总部消息,包医一附院心衰中心经过一次性通过国家认证,成为国家标准版心衰中心。中心通过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实施规范化诊疗和患者长期随访管理,提高心衰的整体诊治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据了解,中国心衰中心建设项目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组联合开展,旨在规范心衰患者的诊疗过程,提高我国心衰的综合防控水平。项目发起后,得到了全国各医疗机构的积极响应。
作为本地区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复杂疑难病例诊治处于领先水平的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包医一附院从2019年10月成立心衰规范化管理团队,积极筹备标准版“心衰中心”建设,并于2019年12月27日在苏州国家心血管中心被授予“心衰中心建设单位”称号。随后,多学科管理团队先后通过了心衰中心办公室初审、专家网上评审。同时,在院内多次举办质控会、病例研讨会。10月26日,包医一附院迎来中国心衰中心总部专家的严格现场核查,专家组对包医一附院心衰中心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建设和运行期间取得的成绩。
通计熟筹 规范疾病诊断治疗
“心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包医一附院副院长、心衰中心主任裴汉军介绍,“心衰患者需要长期、系统化的诊疗,规范的治疗可以降低心衰再住院率,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心衰患者经济负担,有效延缓发展成为心衰的进程。”每周,包医一附院都会开设三次“心衰门诊”,建立心衰患者专属档案,给患者提供标准化的诊断、治疗、随访方案,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心衰门诊至今已运行四个月,服务了数百名患者。

心衰中心门诊
86岁的市民孙大爷就是心衰门诊的一名患者。孙大爷因为陈旧性心肌梗塞、心衰反复住院。之前因为心脏功能差,心脏手术风险大,一直没有进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在得知包医一附院有心衰门诊后,不堪疾病困扰的孙大爷第一时间就前来就诊。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使用药物以及科学的健康教育、运动康复、心理干预和生活指导后,目前,孙大爷心功能恢复良好。前不久,孙大爷接受了心脏冠状动脉造影,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治疗,改善了冠心病的心脏缺血,提高了生活质量。
类似孙大爷这种经历的患者不在少数。裴汉军提醒,以往很多心衰患者虽住院期间调整良好,但出院后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没有按规定服药或有症状时不及时就诊,导致严重心力衰竭需要抢救和再住院,每住院一次死亡风险增加6倍。因此,心衰病人的自我管理对避免复发再住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其他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出院后,如果不能尽早达到稳定状态,对患者整个病程将十分不利。“比如做了支架手术的患者,术后也非一劳永逸。”即使初始的心脏损害已经缓解或消失,病情仍会持续和进行性发展。而心衰中心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对心衰患者的规范化诊断、治疗、管理。
未雨绸缪 建设全方位心衰管理体系
据了解,包医一附院心衰中心成员包括心内科、老年病科、全科医学科、营养科、心理科、康复科多学科专家,可以让每一位心衰患者均能接受最恰当的治疗。
“心力衰竭与绝大多数慢性疾病不同,个体化治疗的特征非常明显”,裴汉军介绍,“在治疗心衰的过程中,需要医生根据病情变化,每隔10至15天调整用药,每一名心力衰竭患者,都需要专业医师在接诊、诊断、评估、治疗(住院)、康复的流程中,结合其个体指征,确定具体的治疗和随访方案。”即使是同样年龄、同样性别的心力衰竭患者,其用药方案也大不相同。

举办心衰病例研讨会
除了药物管理外,心衰中心还会对患者心理、运动康复、营养、生活管理进行全方位管理。比如针对患者顾虑重重、不敢运动的情况,提出科学适量的运动方案,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此外,心衰病程长,医疗负担较重,容易让患者产生经济压力和对家庭的负疚感。一些患者在面临病情加重和并发症发生时,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越来越多的心衰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心衰问题与心理问题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为了更好的管理这部分患者,“双心医学”应运而生。心衰中心的医生在治疗患者心脏器质性疾病的同时,能够及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通过合理干预改善相关症状。
下一步,包医一附院还计划建设心衰管理的手机app,加上已有的多种宣教和随访方式,及时有效地和患者沟通,尽最大可能地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裴汉军说,“最高兴的是建设心衰中心虽然时间不长,但根据我们已有的数据显示,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这就表示患者得到了恰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