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附院新闻 >> 正文

附院新闻

【援沪特辑】方舱医院里的“劳动节”

时间:2022-05-06   浏览数:次   来源: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对于包医一附院援沪医疗队来说既普通又特殊这个一年一度劳动者的节日队员们在上海方舱医院和患者一起度过

“五一”我在岗共守“沪”健康包头援沪“大白”们用实际行动写下了劳动者的最美注脚

“7号楼的战疫故事作者

包医一附院呼吸科医生 赵子龙

2020年全国突发的新冠疫情,使每个人都人心惶惶,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畏艰险,负重逆行,他们是一群白衣战士,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武汉疫情告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呼吸科大夫,我主动请战要到武汉一线去,但后因当地也出现疫情,我们医院承担了包头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救治任务。第一时间医院组建了医疗队,我是第二批医疗队队员,我们把1例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把他拉回来,每个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感到非常骄傲。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心电监护的报警声、呼吸机的报警声、对讲机的呼叫声、仍然萦绕耳边,心率的闪动、血压的数值、血氧的数值、呼吸机的参数、仍然浮现眼前,在隔离病房工作20天,我们成功救治包头四例危重症患者,并且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2021年新冠疫情死灰复燃,病毒变异,再次在我国多地散发,狡猾的病毒叫做“德尔塔”,传播速度、致病力、易感性都较前的病毒增强,医务工作者再次逆行出发,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在国家层面的管控下、医务人员的努力下,成功抑制疫情扩散。虽然我没能参与这一年的多次援外抗疫,但是一直在医院做疫情防控等相关工作,一直在听从组织的安排,做到“若有召、召必战、战必胜”的决心。

2022年新的一年,“奥密克戎”席卷“东方小巴黎”——上海。4月24日晚,我接到支援上海的通知,赶紧安排家里的一切,简单收拾一下行囊,再次踏上抗疫的道路,我觉得这是一名党员,一个呼吸科医生所能做的一切,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不畏艰险、不怕困难。

落地上海后,这座城市没了往日的繁华、喧闹,一种难以言语的冷清、寂静,内心也被这样的情景感染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快速地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第一天接手方舱医院的工作,处于一种“懵”的状态,方舱很大,我们病区在7号楼3楼床位就有248张,这仅仅是7号楼的一层。

我迅速调整自己状态、整理思路,查房了解全部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患者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了解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将近2小时的工作,大致情况总结出来了,大部分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的核酸结果什么时间会是“双阴”。

其中是一个75岁上海阿姨,她情绪非常低落,非常焦虑,当我问她身体状况的时候,阿姨哭了,“医生,我昨天是阴性,可今天又阳性了,我特别担心家里的老伴,他有脑梗后遗症,活动不方便,吃饭的时候会咳嗽,这些年都是我亲自照顾他,自从我来这里以后,子女们照顾我不放心。”

看着她憔悴的面容,脸颊的泪痕,我的内心为之一震,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情感直击心灵,眼前瞬间浮现的70多岁父母的身影。后来经过我细心的开导,阿姨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又和我聊聊她的家庭、她的子女、小外孙、小孙女、老伴等等亲朋好友,脸上慢慢能看见了那种久违的幸福、满足……

进舱几天,工作开展很顺利,和患者也慢慢熟络起来,医患相互配合的越来越好,看着患者一个个治愈出院,看着病床一张张的空下,内心一种喜悦油然而生,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仿佛又看到了热闹喧嚣的上海街头……

同样的城市,不同的角色作者

包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张荣

疫情就是命令,从驰援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到驰援满洲里,这次我又身披白衣铠甲义无反顾地踏上“援沪”的专机。虽说有三次抗疫经验,但面对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我心中仍是忐忑不安。心中的不安,不是惧怕,是担心未能圆满完成肩上的使命。

对于上海,我有着一种特殊感情。2007年,我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半年,做为一名学子,我在这里开阔眼界、增长专业知识、丰富阅历,使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

还记得刚去上海,由于南北方言不通,尽管都说普通话还是出现了笑话,有一次在病房,一位老师说,“张老师,麻烦你回去帮我取一个皮条……”,我一边迅速往护办室走,一边在想到底什么是个“皮条”?止血带吗?……后来我问另一位同班护士告诉我是“输液器”,还有一次一位老师说麻烦你帮我拿一个“空针”,我用尽脑汁想,真的这次让我猜到了竟然是“注射器”。

还有平时不忙的时候大家都是用普通话和我交流,一旦遇到急事就开始用上海方言和我说话,有时候大家都很照顾我说,“张老师听不懂我们说话,我们还是用普通话吧……”时间久了渐渐的我也都能听懂了,上海有好多难忘的同事、老师和还有患者,太多太多难忘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时隔15年,我又奔赴上海,这次它放满了脚步“生病”了。同样的城市,不同的角色。

当走出机场我的心情五味杂陈,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原来熙熙攘攘繁华的街道、弄堂已然变得陌生、空荡。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疫情防控也没有局外人!上海我来了,我和我的“战友们”来守“沪”平安。说不苦不累是不真实的,但我们会坚持,也能坚持,因为我们心中有信念。

看那苍翠挺拔的梧桐树、花香浓郁的栀子树,都在诉说着疫情很快消散,胜利就在眼前,上海加油!“ga~you”!

时隔15年,重回上海作者

包医一附院呼吸科护士 贺丽琼

数次来到这千年魔都,沉醉期间……沉醉在陆家嘴的高楼大厦间,沉醉在黄浦江的灯火辉映里,沉醉在外滩的人潮流动中,沉醉在上海博物馆厚重的历史中,沉醉在复旦、交大典雅美丽的校园里……

最难忘的一次是2007年的进修,那是我第二次来上海,我所在的进修医院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专业是RICU(呼吸重症),那年我26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

初到中山医院,就被它的规模和氛围所吸引,随着学习的深入,更是被中山人“严谨求实团结奉献创新关爱”的中山精神所折服。

在进修学习的半年时间里,发生了好多让我意想不到和感动的事情。刚开始由于听不懂上海话,与患者沟通时是两眼一摸黑,总是搞出这样那样的笑话,也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私底下还恶补了上海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熟悉和适应了工作环境,也能将上海话听懂个七八分,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与大家也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

我记得在RICU里住着一位ARDS的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和病情的迁延不愈,家属有很多不满情绪,大家在对待他的治疗护理过程中都投入了极大的耐心与精力,我也在他的护理中特别的精心和细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为患者进行鼻饲的时候,家属竟然问我要不要给他们回家做专护,说我很有亲和力,工作也很认真负责,我当时听了心里非常开心,但我只能笑着说,“我的家在内蒙古包头,那里还有我的亲人和朋友,工作也在那边,谢谢你们的好意……”

时光转瞬即逝,与上海的工作的同事们也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闲暇之余还相约出去逛街游玩。分别在即,难舍之情油然而生,但终归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期盼有缘我们还能再见面……

2022年4月26日,包医一附院9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援沪医疗队,集结出发,逆险而上!时隔15年,我重回上海,已是带着战胜新冠疫情,驰援上海的神圣使命来的,一样的景色一样湿润的空气,却是不一样的心情……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无论在黄浦江畔,还是在黄河边,我都肩负同样的使命,向着同一目标“同心抗疫,守护健康”,我相信我们必能战胜疫情,希望上海的外滩夜景再次人潮涌动,灯火辉煌!

上一条:【援沪特辑】蒙沪守望,共克时艰

下一条:【援吉特辑】致敬最美的你

返回顶部

包医一附院
微信服务号

包医一附院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总机:0472-2125141
体检中心电话:0472-2178481
网址:www.nkdbyyfy.cn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林荫路41号
急诊医学科电话:0472-2178120
医保管理办公室电话:0472-2178091
发热咨询电话:0472-2178038
投诉电话:0472-2178604
 
友情链接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蒙ICP备19005064号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325号   技术支持:敏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