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情暖夕阳
在20余年的医路生涯中,闷声不响、只知埋头工作的宫武装将全部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到老年病事业中。“是患者成就了我们。”宫武装认为,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老年疾病的特点要求从事老年病学的医生要兼具更高的综合素质,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为更多老年患者解除病痛,把老年病事业做大做强。
回想起2020年春节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一切仿佛如昨。那时,宫武装于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大年初二那天和老年病科的3名同事首批进驻医院发热门诊。时隔一年,一旦疫情再次暴发,他还将义无反顾,用责任担当守护生命和健康。
1997年,宫武装大学毕业后入职包医一附院,在内科系所有二级科室轮转过,在急诊科“冲锋陷阵”过,2000年3月份正式“加盟”干部病房,自此与老年病和预防保健结下不解之缘,一干就是20年。
“我们科在专业上不像其他专科那样精细,比如我们不能为病人做手术、做介入治疗,但是我们却总能抽丝剥茧查出病因,对症治疗,或者诊断明确后再由专业科室进一步治疗。”宫武装表示,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疾病,比如既有消化系统的疾病,又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症状相对复杂、涉及科室多,还可能有很多不典型的症状,易误诊、漏诊。因此,老年病科需要医生兼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在疾病的诊治中整体评价老人的身体情况进行治疗。

一位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梗、心律失常、胃病等多种疾病,每天吃的药多达17种。“老人的胃本来就不好,服用多种药物导致饮食更差,甚至不能进食。这时让老人慢慢进食、保证一定的营养摄入更为重要。来了我们科后,停了老人服用的抗凝、降脂等会让胃更加不堪“重负”的药物。单从‘指南’上讲这种用药不一定对,但却是最适合、让老人获益更大的治疗方案。”宫武装表示,老年疾病更提倡个性化、整体化的治疗。
“我们在治病救人中帮助了患者,也收获了快乐,成就了职业理想。”宫武装总说是患者成就了医生,每每成功救治一名患者,内心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而他也非常珍视和患者建立的信任和友谊。
今年“五一”前,一位92岁高龄的老患者去世,这位患者一直“跟”了他20年“。我记得2000年我刚进干部病房时他来看病的,这20年来不仅老人总来找我,老人的家人也会找我看病,前几年,老人的孙子去成都上大学,临行前还专门来告诉我‘爷爷就交给您照顾了’,这种信任很让人感动。”宫武装说,老人88岁时接受建议植入心脏支架,一直活到92岁高龄去世,保持着比较高的生活质量。
生命所系,健康相托。宫武装始终铭记当初誓言,即使已担任科室副主任,仍然时刻保持严谨态度,生命至上,不敢有丝毫松懈。
长期以来,宫武装养成一个习惯,下班前一定要再去查查房,再把病人“看一遍”,只有“心里有数”才能应对患者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
一次,宫武装出门诊时收治了一名70多岁的老年患者,就诊时患者自言身体软、没劲儿、不想吃饭,说话、走路、行为无异常,依照家属的意愿,老人入院进一步检查。当天下午出完门诊准备下班时,宫武装照例回到病房再“看一遍”患者。在为这位老人检查时,细心的宫武装发现老人的手似乎一只有劲儿、一只没劲儿。虽然老人说话交流没有问题,宫武装还是仔细检查了老人的瞳孔,果然发现瞳孔一大一小。紧急安排老人查CT,确诊为脑出血。经外科紧急手术治疗,老人获得了非常好的预后。
奔波在门诊、病房,给医学院的学生授课……宫武装一直关注的,还是老年病学科的发展,“老年病学是‘朝阳学科’,我希望能把科室做强,提高诊疗能力,服务更多老年患者。”